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Row-Spacings on Photosynthesis and Yield of Maiz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代旭峰[1] 王国强[1] 刘志斋[1] 王久光[1] 马宇[1] 蔡一林[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重庆400715

出  处:《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  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玉米育种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CSTC2012GGC80003);重庆市突发性灾害防检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2012BAD20B06-05)

年  份:2013

卷  号:35

期  号:3

起止页码:15-2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CD、CSCD_E2013_2014、J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极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位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合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关 键 词:密度  行距 玉米 光合作用 产量  

分 类 号:S5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