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去俄罗斯化、在地化与国际化:后苏联时期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生成和巩固路径解析    

Derussian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Path of Central Asian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Constr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i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during the Post-Soviet Er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杨成[1,2]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2]<俄罗斯研究>

出  处:《俄罗斯研究》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合作组织的中长期前景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GJW01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GJW03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研究"(项目批准号:08BGJ003)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12

期  号:5

起止页码:93-15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2_2013、RWSKHX、核心刊

摘  要: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

关 键 词:中亚  国家身份 去俄罗斯化  在地化  国际化  一体化

分 类 号:D73[政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