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  ( EI收录)  

Formation mechanism,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marine shale oil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邹才能[1] 杨智[1] 崔景伟[1] 朱如凯[1] 侯连华[1] 陶士振[1] 袁选俊[1] 吴松涛[1] 林森虎[1] 王岚[1] 白斌[1] 姚泾利[2]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出  处:《石油勘探与开发》

基  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

年  份:2013

卷  号:40

期  号:1

起止页码:14-2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EI(收录号:20131016087441)、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A、RCCSE、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325005800002)、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页岩油是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成熟石油,是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对中国陆相页岩油形成的沉积环境、储集空间、地球化学特征和聚集机制等基本石油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不同岩性组合共生沉积;发育纹层结构,微米—纳米级孔喉和微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有利页岩以Ⅰ型和ⅡA型干酪根为主、Ro值为0.7%~2.0%、TOC值大于2.0%、有效厚度大于10 m;揭示了页岩孔隙演化和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储集空间、脆性指数、黏度、压力、滞留量等是页岩油"核心区"评价的关键。中国陆相页岩油在湖盆中心连续聚集,初步预测可采页岩油资源量约30×108~60×108t,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天然裂缝"、注粗颗粒"人造储集层"等可能是页岩油工业化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出加快页岩油"分布区"研究、加强"核心区"评选、加大"试验区"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思路。借鉴北美海相页岩气突破成功经验,陆相页岩油工业化有望在中国首先突破。

关 键 词:页岩油 页岩气 页岩系统油气  纳米级孔喉  非常规油气 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体系  

分 类 号:TE12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