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China′s rice production to observed climate chang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熊伟[1] 杨婕[2] 吴文斌[3] 黄丹丹[4] 曹阳[1]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4]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北京100081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973资助项目(2012CB9559-04;2010CB9515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093);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12BAC19B01)

年  份:2013

卷  号:33

期  号:2

起止页码:509-51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有效的适应措施需要了解两类基础信息,一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气候变异风险,二是作物产量对潜在气候变异风险的反应及其机制。评价作物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揭示气候变化的趋势及作物产量对其的反应,从而为适应行动的全面开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分析1981—2007年水稻生育期3个气候因子(平均温度、日较差、辐射)的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评估我国水稻生产对这3个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及其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81—2007年间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生育期内3个气候因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着气候变异风险,其中以最高温的变化最普遍和明显,导致水稻生产中高温热害风险增加。部分区域水稻产量变化与单一气象因子的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这些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其中产量变化对辐射变化最敏感。当水稻生育期内平均温度上升1℃、日较差升高1℃、辐射下降10%时,我国部分地区水稻产量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辐射降低导致我国水稻生产的脆弱面积最大,其次为日较差。受3种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的综合影响,约有30%的水稻产区对1981—2007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敏感,少部分地区表现为脆弱,但水稻主产区受到的影响不大,且在东北地区还集中表现出产量增加的趋势,为我国水稻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 键 词:敏感性 脆弱性 气候变化 水稻

分 类 号:S16] S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