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的讨论    

Discussion on the basement properties and east boundary of the Ergun massif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丽[1] 刘永江[1] 李伟民[1] 韩国卿[1,2] 张金带[3] 郭庆银[3] 李长华[4]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2]萨尔茨堡大学地质地理系 [3]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北京100013 [4]核工业243大队,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  处:《地质科学》

基  金:额尔古纳-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内生铀及多金属区域成矿地质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805);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编号:2009GYXQ12);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801830041);兴蒙造山带东段多块体拼合与成矿体系项目(编号:2013CB429802)资助

年  份:2013

卷  号:48

期  号:1

起止页码:227-2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GEOBASE、IC、J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中国东北地区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备受众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太平林场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840~830 Ma、800~780 Ma和730~720 Ma的3个时间段内,可能为新元古代时期的3期岩浆热事件时间。其中21个锆石测点^(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79±20 Ma(MSWD=8.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就已侵位结晶;1个锆石测点U-Pb同位素年龄为494±10 Ma,Th/U比值为0.06,暗示了锆石应为变质成因,可能为花岗片麻岩的变质年龄。结合前人已报道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上花岗质岩石年龄数据,对比发现仅额尔古纳地块经历了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作用;同时对比两地块上花岗岩Hf同位素特征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地壳早期演化阶段。因此,在早古生代早期二者应该沿塔河—喜桂图缝合带拼合并共同经历了古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改造,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德尔布干断裂作为两地块的边界。

关 键 词:额尔古纳地块 太平林场岩体  兴安地块  塔河-喜桂图缝合带  

分 类 号:P588] P597[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