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补肾清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Effect of nourishing the kidney and clearing toxicity decoction on phenotypes and functions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彭皓均[1] 沈强[1] 刘亚敏[1] 徐秋英[1] 吴彦[2] 王丹[3]

机构地区:[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内科,广东广州510405 [2]暨南大学附属黄埔中医院 [3]安徽省太湖县人民医院

出  处:《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0672686;8117325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年  份:2012

卷  号:22

期  号:6

起止页码:348-3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JST、ZGKJHX、普通刊

摘  要:目的:观察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的变化,探讨补肾清毒法治疗CHB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血清HBV DNA>105拷贝/mL且无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HB患者49例。其中补肾清毒法治疗组28例,核苷类似物治疗组21例,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后均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HLA-DR、CD80、CD83、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DC的自体淋巴细胞反应,ELISA法测定IL-12、IL-10的水平。结果:CHB患者DC的扩增数量、速度低于正常人。CHB患者治疗后HLA-DR、CD80、CD83、CD86的表达均高于治疗前,补肾清毒法组HLA-DR、CD80、CD86表达率高于核苷类似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C自体混合淋巴反应中刺激能力较治疗前升高,但仍低于健康人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和正常人DC上清液中IL-10的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l2的量两组经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清毒法能改善DC的表型表达率和抗原递呈能力及其分泌功能,部分恢复CHB患者免疫功能。

关 键 词:慢性乙型肝炎 补肾清毒法  树突状细胞

分 类 号:R285[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