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生态位变化    

Changes of Niche among Restoration Stages of Loropetalum chinense Communities in Karst Area of Lijiang River Valle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马姜明[1,2] 占婷婷[1] 莫祖英[1] 梁士楚[1,2]

机构地区:[1]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出  处:《西北植物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15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16B03);广西教育厅项目(200911MS50;200807LX020)

年  份:2012

卷  号:32

期  号:12

起止页码:2530-253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BIOSISPREVIEWS、CAB、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典型样地,采用群落学调查对漓江流域岩溶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揭示檵木群落恢复过程物种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和种间关系、种群动态及群落稳定性,为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乔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小巴豆,灌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红背山麻杆、龙须藤、火棘、白饭树、白马骨、扁片海桐、皱叶雀梅藤、亮叶崖豆藤。(2)乔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着檵木群落的恢复呈现增大的趋势,而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变化趋势则相反。(3)在乔灌阶段的乔木层和乔林阶段的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1.0,灌木层中主要共有种对间的低生态位重叠值(0~0.6)的种对数随着群落恢复增多,而高生态位重叠值(0.8~0.9)的种对数减少。(4)乔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檵木和小巴豆协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共同主导群落的整体恢复方向;灌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随着群落的恢复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分化或者生态位进一步分离,檵木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

关 键 词: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檵木群落  岩溶区 漓江流域

分 类 号:Q948.154[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