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
Damage of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FHB) epidemic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for scab resistance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基 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2AA10110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基金项目(CARS-3-1-1)
年 份:2012
卷 号:28
期 号:5
起止页码:938-9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SCD、CSCD_E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中国小麦赤霉病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自1950年以来相继育成万年2号、望麦15、扬麦1号等一批抗性得到提高的品种以及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中抗赤霉病的扬麦4号、扬麦5号,尤其是扬麦158的育成及其育种经验的推广改变了长江下游抗赤霉病育种的面貌,此后育成的扬麦11、扬麦14、扬麦17、宁麦9号、宁麦15、宁麦16等品种在保持丰产性的基础上抗性进一步提高,但自扬麦158后,尚未能取得丰产性与抗赤霉病性(R级)相结合的突破。育种上利用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的小麦近缘种属创制了一批小麦-异源易位系、添加系和代换系等种质,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转育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抗赤霉病主效QTL来提高感病~中感受体品种的抗性,但迄今未有育成品种报道。本文探讨了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要重视利用超亲遗传机制以及实现抗病性与大面积丰产性相结合的设想,强调创造赤霉病充分发生并利于大田操作的试验地条件,提高抗赤霉病育种的选择效率。
关 键 词:小麦 赤霉病 遗传改良
分 类 号:S512.110.3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