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矛盾 预设 生成——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师生对话课例分析与反思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大春[1]

机构地区:[1]江苏盐城市泽夫中学

出  处:《中学教学参考》

年  份:2012

期  号:31

起止页码:44-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普通刊

摘  要: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简直就是执迷不悟!”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我停止了小结,大伙都把目光转向了发出声音的位置。学生们先是一笑,继而争论起来。看到学生们对刚才这一看法争论纷纷,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主人公是不是执迷不悟,值不值得同情?”生1:“孔乙己的确是执迷不悟,要不是虚荣盲目,他怎么会如此穷酸,如此潦倒,最终落得如此的下场呢?”生2反对:“不能这么说,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害了他,叫他怎么办?”我马上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要畅所欲言,大家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你看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明明处于下层,却硬要罩着长衫显示阔绰,糊涂啊!”我插上一句:“说得好,他这般模样是有点矛盾。”生4:“留心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刻画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还死要面子,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的形象,他至死不悟!”生5:“但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深广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耗费了青春,就是被这科举制度埋没的。孔乙己是典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关 键 词:初中语文教学 课例分析 师生对话 矛盾  封建科举制度 《孔乙己》 封建社会  预设

分 类 号:G633.3[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