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省际全要素CO_2排放效率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0年的实证研究    

Total Factor Efficiency Differences of CO_2 Emiss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s Inter-provincial——Based on the 1995—201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屈小娥[1]

机构地区:[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统计系

出  处:《南开经济研究》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编号:11YJA790121);陕西省软科学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陕西省工业增长模式及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编号:2012KRM96);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兴前沿;学科综合交叉类科研项目":"中国省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优化设计"(编号:SK2010045)

年  份:2012

期  号:3

起止页码:128-1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2_2013、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单峰"→"双峰"→"单峰"的交替演进,这一结果和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政府影响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CO2排放效率的改进;重工业所占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煤炭消费所占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加将不利于CO2排放效率的提高,据此提出了提高CO2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数据包络分析 全要素CO2排放效率  核密度估计 影响因素

分 类 号:F224] F124F20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