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 EI收录)
Polygenetic compound 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Study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metallogenic bel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2]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230088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426);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0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121115);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111110010)联合资助
年 份:2012
卷 号:28
期 号:10
起止页码:3067-307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RCCSE、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311328500002)、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126~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关 键 词:复合成矿 叠加 改造 预富集 构造机制转换 走滑挤压 走滑引张
分 类 号:P542] P611[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