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作用及成因模式探讨    

Uranium Metallogenesis and Ore Genesis of the Rich-Large Black Rock Series-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Southwest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倪师军[1,2] 徐争启[1,2] 张成江[1,2] 宋昊[1] 罗超[1]

机构地区:[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与核资源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 [2]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出  处:《地球科学进展》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大新铀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编号:41173059);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重点科研项目"西南地区深部地质过程与铀成矿作用"(编号:201148)和"西南地区重大地质事件与铀成矿响应"(编号:200995)资助

年  份:2012

卷  号:27

期  号:10

起止页码:1035-10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西南地区广泛分布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以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主,次为志留系。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分布有众多的铀矿床、铀矿点和铀矿化点,但铀矿床相对较少。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典型的矿床有四川若尔盖铀矿床(510)、贵州白马硐铀矿床(504)和广西大新铀矿床(373)。这3个富大铀矿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与深大断裂有关,也与岩性有关,同时还与岩浆—流体活动有关。西南地区黑色岩系沉积和成岩期初步富集较高含量的铀,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的前奏。后期改造作用和叠加成矿的方式及规模,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铀矿大矿和富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形成富大铀矿需要经过"三部曲":①前奏:沉积作用形成铀含量高值区(铀异常),②改造:浅源流体改造形成铀的再富集(出现铀矿点、小型或中型矿床),③叠加:深源流体叠加和改造形成富大矿(大型铀矿床)。

关 键 词:矿床成因 铀成矿作用 重大地质事件 黑色岩系 西南地区  

分 类 号:P619.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