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Identification and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 of Kenaf Anthracnos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晓倩[1] 祁建民[1] 陈玉森[2] 陈绵才[3] 陈美霞[1] 刘伟[1] 方平平[1] 林荔辉[1] 陶爱芬[1]

机构地区:[1]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州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州350002 [3]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口570100

出  处:《中国农业科学》

基  金: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19-512);农业部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农科教(2011)9号);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2011N2002);福建省农业五新项目(Scz10007)

年  份:2012

卷  号:45

期  号:17

起止页码:3515-352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CD、CSCD2011_2012、FSTA、GEO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红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胶孢炭疽菌(C.gioeosporioides),其中以黑线炭疽菌致病力较强,胶孢炭疽菌致病力较弱。

关 键 词:红麻 炭疽病菌 病原种类 致病力 rDNA-ITS序列  

分 类 号:S435.6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