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Microorganism and Enzyme Activity in Karst Small Watershed Soil——A Case Study at Small Watershed of Cheng-Jiang in Du'an County,Guangx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南宁530007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基 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OTER数据库的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理与综合治理模式研究"(2010GXNSFA013006);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MS262)
年 份:2012
卷 号:28
期 号:18
起止页码:81-8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CD、CSCD_E2011_2012、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为了探索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山区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最大,分别为37.88×106cfu/g、26.70×106cfu/g,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分别为8.78×106cfu/g、7.74×106cfu/g。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461、0.459,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仅为0.155,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分别为0.195mL/(g·min)、1.2mL/(g·min)、0.753mL/(g·min)和1.5mL/(g·min),均高于其他用地类型,退耕地和旱地最低,人工林地、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居中。
关 键 词:喀斯特 澄江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分 类 号:F301.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