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 EI收录)  

The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Mesozoic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岳桥[1] 董树文[2] 李建华[1] 崔建军[1] 施炜[1] 苏金宝[1] 李勇[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出  处:《地球学报》

基  金:国家专项"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第八项目第一课题(编号:SinoProbe-08-01)资助

年  份:2012

卷  号:33

期  号:3

起止页码:257-27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

关 键 词: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分 类 号:P54] P55[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