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牦牛颈上神经节对其生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    

Morp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in the Yak (Bos grunniens) Adapting to Its Habita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丁艳平[1] 李加龙[2] 柴尔青[2] 王建林[2] 邵宝平[2]

机构地区:[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出  处:《畜牧兽医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310601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000190)

年  份:2012

卷  号:43

期  号:5

起止页码:791-7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A、CSCD、CSCD2011_2012、DOAJ、EMBASE、IC、JST、PROQUE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本研究旨在研究牦牛颈上神经节(SCG)对其生境适应的形态学特征,以探讨高原动物交感神经系统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运用常规HE及尼氏染色法,并采用形态计量学和SPSS16.0统计软件,对成年牦牛和黄牛SCG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牦牛SCG的长、宽和厚度均显著地小于黄牛的相应数据(P<0.01);牦牛的SCG主要由表面被膜、神经节单元、神经纤维、血管及结缔组织组成,被膜较黄牛的薄,结缔组织所占比例较黄牛的少,但节内组织较黄牛的致密;牦牛的神经节单元主要包含神经节细胞、卫星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该组成特征与黄牛的相似;其神经节单元单个视野内节细胞、卫星细胞及成纤维等细胞与黄牛的基本相同(P=1),但牦牛节细胞间的神经纤维较黄牛的少,而血管数显著多于黄牛的(P<0.01);牦牛SCG的头部以神经节单元为主,尾部以神经纤维为主,其特征与黄牛的相似。结果提示,在青藏高原高寒、低氧的极端生态环境中,牦牛在半放野、全年放牧的状态下,其SCG经长期进化形成了体积较小,神经节细胞、卫星细胞及其细胞间神经纤维较少,但血管十分丰富等形态学特征以适应极端生境。

关 键 词:牦牛 颈上神经节 节细胞 卫星细胞 适应性

分 类 号:S852.1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