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汶川M_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  ( EI收录)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focal mechanisms for aftershocks of the 2008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易桂喜[1,2] 龙锋[2] 张致伟[2]

机构地区:[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2]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出  处:《地球物理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2008CB4257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1-01)共同资助

年  份:2012

卷  号:55

期  号:4

起止页码:1213-122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余震震源深度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段差异.绵竹以西的余震区南段与平武以东的北段余震深度范围大于中段(绵竹—平武段),但深度小于5km的5级以上超浅源地震主要分布在明显偏离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理县NW向分支与余震区北端NNE向分支,而中段余震主要分布在7~19km深度.(2)余震机制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余震区中段逆冲型地震占绝对优势,理县NW向分支余震则以走滑型为主,机制类型随时间变化不显著.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余震区南段,早期(2008年8月底前)逆冲型地震比例高于走滑型、晚期走滑型地震比例显著升高并超过逆冲型;而余震区北段早期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晚期逆冲型地震比例大幅上升且超过走滑型.南、北两段余震机制类型比例的显著变化,可能是余震区两端断层调整性运动的表现.(3)节面走向及P轴方位优势方向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段NWW向P轴方位与区域应力场一致,中段及理县NW向分支P轴优势方向NEE,而北段具NWW和NEE两个优势方向,这种差异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的控制.节面走向的多方位分布则反映不同走向的构造参与了主震后的余震活动.(4)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余震区南段具深部缓倾角、浅部高倾角的铲形断面特征;中段深部倾角均值较稳定、浅部倾角均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北段倾角均值相对稳定,显示其断面几何形态相对简单.上述不同区段倾角均值随深度的变化�

关 键 词:汶川地震 余震 震源机制 时空变化  

分 类 号:P3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