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岩溶山地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治伟 朱章雄 傅瓦利 文志林

ZHANG Zhi-wei1,ZHU Zhang-xiong1,2,FU Wa-li1,WEN Zhi-lin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0700,China)

机构地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出  处:《环境科学》

年  份:2012

卷  号:33

期  号:6

起止页码:2013-202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BIOSISPREVIEWS、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2012)、JST、PUBMED、SCOPU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土壤氧化铁的数量和形态是成土过程和成土环境的反映.以重庆金佛山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选择溶解法,分析了岩溶山地土壤铁氧化物数量与形态,并探讨了氧化铁数量、形态与成土环境、岩溶环境退化和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山顶区与坡腰区全铁含量差异大,山顶土壤全铁51.49 g.kg-1,坡腰区全铁含量86.29 g.kg-1,土壤全铁主要受母质影响.山顶区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弱,黏粒游离铁含量低(29.16 g.kg-1),黏粒部分铁的游离度小(35.40%);坡腰区气温高,土壤风化程度较深,黏粒游离铁含量高(43.92 g.kg-1),黏粒铁的游离度高(60.41%).山顶区低温潮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高(73.51%和17.21%),显著高于坡腰区(13.06%和0.41%).在坡腰区,灌丛马尾松退化或转化为旱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黏粒流失,游离铁有伴随黏粒迁移的趋势,使土壤全铁和黏粒游离铁减少;灌丛马尾松土壤全铁98.25g.kg-1,坡耕地84.52 g.kg-1;灌丛马尾松黏粒游离铁50.81 g.kg-1,坡耕地47.86 g.kg-1.土壤铁氧化物数量与形态可以表征岩溶环境退化及石漠化发生发展状况.

关 键 词:岩溶山地 土壤铁氧化物  数量  形态  成土环境  石漠化

分 类 号:X14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