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Production and N nutrient performance of wheat-maize-soybean relay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雍太文[1] 杨文钰[1] 向达兵[1] 陈小容[1] 万燕[1]

机构地区:[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出  处:《草业学报》

基  金: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4-PS19);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NG0014)资助

年  份:2012

卷  号:21

期  号:1

起止页码:50-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SCD、CSCD2011_2012、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关 键 词:小麦/玉米/大豆  套作 产量  氮素吸收 种间竞争力

分 类 号:S512.1] S513S56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