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台湾乳白蚁肠道鞭毛虫群落结构及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Flagellat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Coptotermes formosanu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and a comparison of three study method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150;3117215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ZR1436900)
年 份:2011
卷 号:54
期 号:10
起止页码:1140-114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大量鞭毛虫栖息在低等白蚁肠道内,是白蚁赖以生存的共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鞭毛虫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降解食物的系统,为宿主提供营养和能量。研究鞭毛虫群落结构是揭示其各组成种类生理功能的基础。利用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受鞭毛虫生长发育阶段、样品制备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基于分子标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来研究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肠道鞭毛虫群落结构,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鉴定,确定了台湾乳白蚁肠道内的3种鞭毛虫,分别为伪披发虫Pseudotrichonympha grassii、全鞭毛虫Holomastigotoides mirabile和旋披发虫Spirotrichonympha leidyi。18S rDNA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较形态鉴定能够反映群落更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较18S rDNA文库克隆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各种鞭毛虫数量,每头工蚁肠道内平均含伪披发虫780±179头,全鞭毛虫1630±391头,旋披发虫2950±1003头。本研究建立了光学显微镜形态鉴定和18S rDNA分子标记相结合调查鞭毛虫多样性和数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白蚁肠道共生生物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鞭毛虫 台湾乳白蚁 群落结构 形态鉴定 分子标记 18Sr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分 类 号:Q959.1] Q96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