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GM(1,1)分解模型与ARIMA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模拟中的对比研究——以柳林泉流量模拟为例
Comparative study on karst ground water simulation between GM(1,1)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ARIMA model:A case study on discharge simulation of the Liulin Spr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2]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统计系,天津300222 [3]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水环境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65;40572150);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9JCYBJC27500;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52XS1015
年 份:2011
卷 号:30
期 号:3
起止页码:260-26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_E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IC、JST、PROQUEST、ZGKJHX、普通刊
摘 要: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关 键 词:GM(1, 1)分解模型 ARIMA模型 分时段分析 岩溶泉流量
分 类 号:P641.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