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9年山西5次横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Transverse Shear Rainstorms During the Year 2009 in Shanx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苗爱梅[1] 贾利冬[2] 李苗[3] 晋立军[4] 范光海[5]

机构地区:[1]山西省气象台,太原030006 [2]山西省气象局,太原030002 [3]山西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太原030002 [4]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太原030032 [5]山西省气象局培训中心,太原030032

出  处:《气象》

基  金: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0311 083);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1M11);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11);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1-004)等共同资助

年  份:2011

卷  号:37

期  号:8

起止页码:956-96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A、CSA-PROQEUST、CSCD、CSCD_E2011_2012、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5次横切变暴雨过程中2009年7月7 8日的暴雨过程是暴雨范围最大、降水强度最强、系统配置最完整的一次;连阴雨过程中无论是暴雨日还是非暴雨日都具有湿度大、湿层厚的特征,这是与其他4次非连阴雨暴雨过程的最大区别;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 2小时500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500hPa以上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稳定性暴雨则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5次暴雨过程500 hPa副高均为纬向型,700 hPa均有西南急流轴配合以及大陆小高压相伴,暴雨落区均位于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到大值区南(东)部0.5个经纬度的范围内。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压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向的辐合和不同走向的横切变线产生,急流头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致了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低涡的强度不同使得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差异;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性也越强;连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是提前24小时判断暴雨发生与否的敏感因子;水汽锋区走向与中低层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在降水开始前,稳定性暴雨过程比强对流暴雨过程水汽锋区形成时间有更多的提前量,且对流越强烈水汽锋区形成的时间越晚。

关 键 词:横切变  暴雨 流型配置  对比分析  

分 类 号:P458.121.1[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