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lti-cycle superposed Sichuan Bas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何登发[1] 李德生[2] 张国伟[3] 赵路子[4] 樊春[1] 鲁人齐[1] 文竹[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成都651000

出  处:《地质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739906);国家油气专项(编号:20lIZX05008-00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CB201100)资助

年  份:2011

卷  号:46

期  号:3

起止页码:589-60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BASE、IC、J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奠立重要基础,而且为探索强烈构造活动环境之下油气有效聚集与保存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盆地内部最新的地面地质调查、钻探、重磁与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将周缘板块构造演化、造山带的发展与盆地的沉积充填密切结合,探讨四川盆地及邻区的盆地发展历史及其多旋回叠加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位于中上扬子克拉通之上,在显生宙期间,表现为板块构造围限下的陆内变形与盆地发育过程,即北侧为秦岭洋盆(早古生代为北秦岭洋,晚古生代—三叠纪为南秦岭洋),西南侧为昌宁—孟连洋盆、金沙江—墨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主要为古特提斯洋盆),东南侧为江南—雪峰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早古生代裂陷)和西北侧龙门山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晚古生代裂陷),这些洋盆或裂陷带的开启与关闭使得四川盆地及邻区经历了原特提斯洋(Z—S)、古特提斯洋(D—T)与新特提斯洋(J—Q)3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与洋盆打开有关的伸展阶段和与洋盆闭合有关的聚敛挤压阶段,这些构造作用在克拉通内部表现为伸展期(Z—O、D—P—T_3χ~3、J_(1-2))盆地与挤压期(S、T_3χ^(4-6)、J_3—K_1)盆地交替发育的特点,体现出盆地发展的旋回性。不同性质的旋回/盆地发生横向复合与垂向叠加形成多旋回盆地相叠加的"层、块"地质结构,受周缘盆—山体系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这种"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遭受了强烈改造,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成盆机制  地质结构 构造旋回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分 类 号:P542] P618[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