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 EI收录)
Dynamic modeling of thrust earthquake on listric fault and its inference to stud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3]防灾科技学院 [4]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lifornia 90095-1567,USA
基 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F IGCEA-0608-2-1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25703和2004CB418403);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0902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4014)联合资助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LED2008A05;LED2009A02)
年 份:2011
卷 号:54
期 号:5
起止页码:1260-126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关 键 词: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分 类 号:P315] P5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