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三次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Doppler Radar Echo Features of Three Downburs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刁秀广[1] 赵振东[2] 高慧君[1] 姜鹏[1]

机构地区:[1]山东省气象台,济南250031 [2]山东省泰山气象站,泰安271000

出  处:《气象》

基  金: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TG2010Y11);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7GG20008001和2009GG10008001);山东省气象局开放式基金课题(2008sdqxjj01)共同资助

年  份:2011

卷  号:37

期  号:5

起止页码:522-5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A、CSA-PROQEUST、CSCD、CSCD_E2011_2012、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VIL在45~70kg·m^(-2)之间。2009年7月8日对流风暴只产生了尺度小于2 km的微下击暴流,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55~59 dBz,高度在10 km以上,单体VIL在30~48kg·m^(-2)之间。结果表明,三次风暴中层为明显的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结构,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近地层基本速度产品上表现为纯辐散或反气旋性辐散结构;反射率因子强核高度或风暴顶高度从高空的快速下降,使得风暴中层下沉气流加强,从而引发了地面下击暴流。低层和中层环境风切变及C APE的大小决定风暴下击暴流的强弱,近地层径向速度极值超过28 m·s^(-1),可在地面产生25 m·s^(-1)以上的瞬时强风。

关 键 词:下击暴流 中层气旋性旋转结构  反射率因子核下降  单体顶高下降  

分 类 号:P458.121.1[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