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Observational research on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high incidence period of winter fog in Nanj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陆春松[1] 牛生杰[1] 岳平[2,3,4] 岳治国[5] 项磊[1]

机构地区:[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2]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3]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4]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5]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陕西西安710014

出  处:《大气科学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12;41075008);中国气象局气象行业专项(GYHY(QX)2007-6-26);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6KJA17021;08KJA17000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07727);江苏省青蓝工程云雾降水物理学与气溶胶研究创新团队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B_226Z)

年  份:2011

卷  号:34

期  号:1

起止页码:58-6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B、CSA、CSCD、CSCD_E2011_2012、J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关 键 词:雾  多发期  边界层 冬季  南京  

分 类 号:P426.4[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