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100020
年 份:2011
卷 号:27
期 号:2
起止页码:10-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SCI、CSSCI_E2010_2011、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从杂技艺术的本体发生、历史演进、形态类分和自身的"舞蹈"美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考察杂技艺术的本体发生,遵循的依旧是"本体"寓于"具体"之中的原理。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根本出发点,杂技艺术无疑是人类劳动技能、特别是人类狩猎劳动技能的提高与升华。艺术发生从"功利"到"审美"的中间环节是多样性的,这就为日后"审美"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考察杂技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记录的可能是"角抵戏"。杂技登录史籍,历代视之为"戏",从秦"角抵戏"、汉"百戏"、唐"杂戏"到元"把戏"都是如此。但"把戏"比较贴近杂技艺术的形态内质。从大多数杂技节目借助道具的戏耍呈现人体的技能来看,正可视之为"把戏"——把玩之戏。杂技艺术的形态类分与其自身的历史演进紧密相连。原初时期的技艺表演给人的印象一是杂、二是耍,难登大雅之堂,但自元以降,特别是明清之际,杂技艺术开始部分地融入传统戏曲,无论武戏、文戏,都穿插有杂技表演。这既深化了戏曲的技艺水平,又强化了杂技的艺术效果。要让难的"技术含量"呈现为好的"艺术效果",是杂技艺术之所谓"难能可贵"。明清以降,我国杂技艺术步入了"现代进程",一是体能开发与道具应用并进,二是技术难度与技巧设计共荣,三是杂技耍弄与戏曲表演互益,四是传统杂技与现代马戏同辉。近代以来西方马戏的大棚装置、照明技术与节目设计理念,促进了我们传统杂技的"现代进程"。杂技艺术的"舞蹈"美化,也即通过舞蹈设计来强化杂技审美,依其切入的层面大约可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包括对杂技艺术的人体动态呈现进行造型修饰;对杂技艺术的人体动态要考虑其连续呈现时的"变化规律",需要对人体的动态呈现进行"主题变奏";要关注动态人体的空间位移(舞径)和空间分布(舞群),对舞径与舞�
关 键 词:中国杂技艺术 本体发生 历史演进 形态类分 “舞蹈”美化 审美形态 文化特征
分 类 号:J82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