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三种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对皮质酮致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作用    

Effects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ree kidney-tonifying Chinese herbal drugs o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from a rat model of corticosterone-induced osteoporosi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卞琴[1,2,3,4] 黄建华[1,2] 杨铸[3,4] 宁友[1,2] 赵永见[3,4] 王拥军[3,4] 沈自尹[1,2]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2]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2000402 [3]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4]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出  处:《中西医结合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o.2010CB530402;2010CB530400)

年  份:2011

卷  号:9

期  号:2

起止页码:179-18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CSA-PROQEUST、EMBASE、IC、PUBMED、SCOPUS、普通刊

摘  要:目的:观察3种补肾中药淫羊藿、补骨脂和女贞子各自的有效成分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齐墩果酸对皮质酮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cell,BMSC)的调控作用。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淫羊藿苷组、补骨脂素组、齐墩果酸组(后3组合称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予皮质酮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正常对照组予等剂量橄榄油皮下注射。治疗组皮质酮注射前5d开始按20mg/kg给予对应药物每日1次灌胃,连续19d。分别于造模第1、4、7、11和14天称量体质量,大鼠处死后取第4腰椎进行Micro-CT扫描,评价骨量改变情况。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原代BMSC,于取材后第7天干细胞基因芯片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造模和治疗后各组大鼠体质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Micro-CT显示,皮质酮注射14d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腰椎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未出现显著变化。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显示在皮质酮改变的基因中,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齐墩果酸分别可逆转11、12和15种基因。3个有效成分共同作用的基因有5种,涉及成骨分化、细胞周期调节、细胞代谢和Notch信号通路。结论:补肾中药可能从BMSC周期调节和细胞代谢等方面发挥促进BMSC成骨分化的作用,最终实现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但其确切的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 键 词:补肾药 淫羊藿苷  补骨脂素 齐墩果酸  间质干细胞  基因表达谱 动物实验  大鼠  

分 类 号:R285.5[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