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Pathogenic Fungi of Wheat Brown Foot Rot and Their Pathogenicity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伟[1] 陈莹[1,2] 张晓祥[3] 张伯桥[3] 于汉寿[2] 陈怀谷[1]

机构地区:[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3]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出  处:《麦类作物学报》

基  金: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3);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3-16)

年  份:2011

卷  号:31

期  号:1

起止页码:170-17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关 键 词:小麦茎基褐腐病  病原组成  致病力

分 类 号:S512.1] S435.1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