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本意义的生产与重组——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主义电视理论解读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冯清贵[1]

机构地区:[1]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  处:《当代文坛》

年  份:2011

期  号:1

起止页码:120-1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SCI、CSSCI2010_2011、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本具有开放性,是充满了多义性的生产式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中留出大量裂隙,电视受众与之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菲斯克在德塞图抵制理论以及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视受众具有积极主动性,电视的受众是生产式受众。菲斯克的电视观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电视传媒的独特认知,他融合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福柯的权力话语、后结构主义等多种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当前中国的电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电视文本 电视受众 相关性  生产性  

分 类 号:J905[戏剧与影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