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haze during 1951-2005 in Chinese mainlan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吴兑[1,2] 吴晓京[3] 李菲[1] 谭浩波[1] 陈静[2] 曹治强[3] 孙弦[2] 陈欢欢[2] 李海燕[1]

机构地区:[1]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 [2]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 [3]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出  处:《气象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733004;40375002;40418008;40775011);"863"课题(2006AA06A306;2006AA06A308);"973"课题(2005CB422207)

年  份:2010

卷  号:68

期  号:5

起止页码:680-68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霾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关 键 词:中国大陆  霾  长期变化  

分 类 号:P467[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