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北京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Typical Heavy Fog Process in Beijing Ar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熙明[1,2,3] 胡非[3] 邹海波[1] 曹晓彦[4] 窦军霞[4]

机构地区:[1]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6 [2]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46 [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4]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出  处:《高原气象》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5001);2008年度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UMRF200810);江西省2009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09LASW-A02)共同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29

期  号:5

起止页码:1174-118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铁塔15层风、温、湿梯度观测资料和3层超声资料,对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近地面层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地面大气边界层较大的相对湿度(〉70%)、较小的风速(〈3.0 m·s^-1)和风速垂直切变(〈0.02 s^-1)、稳定的层结结构以及较低的气温是北京持续大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边界层相对湿度迅速减小,风速和风速垂直切变增大,破坏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导致大雾的消散。分析还发现,大雾的维持与消散主要受风场等动力因素的影响,热力层结是大雾维持和消散的必要条件。冷空气的侵入自上而下影响平均风场,而对湍流风场的影响则是自下而上的。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近地面边界层内中尺度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都大于湍流尺度的,中尺度动量通量与平均风速基本呈反相关;冷空气的侵入使得湍流通量显著加强,是导致大雾天气消失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北京地区  大雾 城市边界层 湍流 中尺度通量

分 类 号:P458.3[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