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川省德昌县群发性泥石流的特征和成因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s of Group-occurring Debris Flow in Dechang County,Sichuan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苏鹏程[1,2,3] 韦方强[1,2] 顾林康[4] 倪化勇[5]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4]凉山州气象局,四川西昌615000 [5]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出  处:《山地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K50B04);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006039)资助;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09B2420420)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28

期  号:5

起止页码:593-60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CD、CSCD2011_2012、JST、PROQUE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地处川西南的德昌县近年来由局地暴雨诱发的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德昌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中局地暴雨过程和地面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雨地耦合关系。根据TM遥感影像(30m)解译,德昌泥石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以安宁河及其支流茨达河流域最为集中,安宁河支流老碾河流域次之。根据泥石流的分布特征,结合流域的高程、坡度、地层岩性等信息,分析了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流域坡度以及NDVI特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泥石流易发区的判别,准确率达92%。因此,遥感影像的光谱差异可以作为识别群发性泥石流地区的遥感标志之一。此类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判别准则有两条:(1)流域平均坡度大于20°;(2)NDVI介于0.1~0.3。将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识别与诱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过程结合起来分析,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取决于暴雨中心落点及移动路径,以德昌2004-08-24群发性泥石流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最终的暴发相对于局地暴雨的峰值过程约有1h的滞后时间,此时段正是实施临灾预警的关键时间。据此,提出了群发性泥石流的减灾思路。

关 键 词:局地暴雨 群发性 泥石流 成因  

分 类 号:P642.2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