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The Theory of Hydrocarbon Genernation Controlled by Source Rock and Heat from Circle Distribution of Outside-oil Fields and Inside-gas Fields in South China S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 [2]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100010 [3]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
基 金: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编号:2009CB21940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编号:2008ZX05025)联合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28
期 号:5
起止页码:987-100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JST、PROQUE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南海海域新生代经历印支—南海地台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壳区三大区域构造单元。围绕洋壳区,大陆坡和大陆架呈准环带状分布格局。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上,亦环绕中央洋壳区呈环带状分布。南海油气勘探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截至目前已发现数百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大陆边缘。油气田分布主要呈大陆架或其近陆部分以油田为主、大陆坡(也包括邻近大陆架部分区域)以气田为主的"外油内气"特征。油环区凹陷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泥岩或深海相泥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地壳相对较厚、热流值相对较低、烃源岩主要处在生油窗以内,烃类产物主要是原油。气环区生烃凹陷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烃源岩为主,沉积有机质主要是Ⅱ2—Ⅲ型干酪根,地壳厚度相对较薄,热流值高,具"超热盆"特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油环区主力储层是砂岩,形成于湖相到浅海环境,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气环区内带存在浅水沉积和深水沉积两套储盖组合,以深水扇和生物礁储层为主,盖层主要为海相泥岩。以300m水深为界,油环带主要位于浅水区,勘探程度较高;内带气环主要位于陆架下部及陆坡区,勘探程度较低。南海海域勘探领域正在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大油气区。
关 键 词:南海 油田分布 气田分布
分 类 号:P512.2[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