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Relationship of PAR Interception of Canopy to Leaf Area and Yield in Ri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艳大[1] 汤亮[1] 张玉屏[1,2] 朱相成[1] 曹卫星[1] 朱艳[1]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 [2]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

出  处:《中国农业科学》

基  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8-079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10Z219;2007AA10Z219;2007AA10Z22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11860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9307)

年  份:2010

卷  号:43

期  号:16

起止页码:3296-330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B、CAS、CSCD、CSCD2011_2012、FSTA、GEO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目的】旨在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于拔节至成熟期系统测定水稻冠层PAR截获量及其分布、以及叶面积和产量。【结果】水稻群体向上累积叶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R2>0.99);抽穗期、抽穗后17d和成熟期的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分别出现在0.53、0.56和0.60的相对冠层高度左右;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冠层上中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增趋势,而冠层下部的相对叶面积密度呈递减趋势。PAR截获率(FIPAR)与向下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FIPAR=α×(1-e-K×LAI)来定量描述(R2>0.86);消光系数K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其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冠层PAR截获量(AIPAR)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多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移栽后58-70d,即孕穗至抽穗期,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典型晴天下,冠层PAR截获量的日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结论】水稻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影响冠层光截获;水稻产量与PAR利用率呈正相关,而PAR转化率随PAR截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维持一定的漏光损失量对水稻高产有利。

关 键 词:水稻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 叶面积 产量  

分 类 号:S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