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台风期间厦门电离层变化的一次特例分析    

A case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ionospheric parameter during typhoons at Xiame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余涛[1] 王云冈[1] 毛田[1] 王劲松[1] 王斯宇[1] 帅方红[2] 苏卫东[2] 李建通[2]

机构地区:[1]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北京100081 [2]厦门市气象局,厦门230026

出  处:《气象学报》

基  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40534020;40436015)

年  份:2010

卷  号:68

期  号:4

起止页码:569-57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文中利用中国气象局厦门电离层监测站的电离层频高图数据,研究了2007年登陆地点在厦门附近地区的3次台风登陆事件期间厦门电离层的变化,分析比较了台风登陆前后F2层临界频率(foF2)的相对变化、电离层Es和扩展F出现率等,结果显示这3次台风登陆均导致电离层foF2扰动,偶发E层(Es)和扩展F的出现率在3次台风临近登陆和登陆后都有明显的增加。台风圣帕(Sepat)登陆前一天,电离层foF2出现了相对月中值达40%(约4 MHz)的增强,登陆后电离层foF2迅速降低到月中值水平;台风韦帕(Wipha)登陆后电离层foF2从登陆前的略高于月中值的水平迅速下降到月中值以下(降幅达30%)并持续4天。台风罗莎登陆前的2天内电离层foF2低于月中值,台风罗莎登陆当天电离层foF2恢复到月中值水平,随后foF2出现了1天的下降和连续3天的增强。初步分析认为由于台风登陆前后,强烈的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到电离层高度,从而导致对电离层foF2、Es和扩展F等参量发生变化。利用Wang(2005)提出的CoP机制,可以较好地解释台风登陆导致foF2下降,但文中发现在台风临近登陆出现的foF2上升的现象,则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关 键 词:电离层分布  台风 F2层 临界频率  电离层

分 类 号:P421.34[大气科学类] P457.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