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灌溉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 EI收录)  

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s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rice yield in paddy ecosystem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尹春梅[1,2,3] 谢小立[1,2,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5 [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 [3]桃源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桃源415700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KZCX2-YW-42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2005CB121106)

年  份:2010

卷  号:26

期  号:6

起止页码:26-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103113111379)、FSTA、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优化红壤丘陵区水稻生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江南红壤丘陵区4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的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环境方面,雨养稻田与模拟节水灌溉相比,水稻生育期白天平均土壤温度高0.3~0.5℃;长期淹灌红壤稻田土壤体积质量相对较低,土壤蓄水能力较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素质量分数的提高,淹灌表层(0~20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较雨养和湿灌分别高10.8%和8.8%,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高7.0%和6.1%。由于江南丘陵区降雨资源丰富,早稻期间雨量充沛,处理间早稻产量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环境尤其是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变;晚稻期间,水分则成为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雨养区晚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水分管理模式,红壤双季稻田淹水灌溉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

关 键 词:灌溉 土壤测定 作物 产量  红壤丘陵区 土壤环境

分 类 号:S27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