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 in slope farmland with different de-farming patterns in south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景燕[1] 胡庭兴[1] 龚伟[1] 宫渊波[1] 罗承德[1]

机构地区:[1]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出  处:《应用生态学报》

基  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1BA606A-06;2004BA606A-0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A11);四川省教育厅项目(08ZB038;09ZB053);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21

期  号:6

起止页码:1410-141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S、CSCD、CSCD2011_2012、EMBASE、GEO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坡地及其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不同退耕模式样地>0.25mm的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介于1.377~2.826,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并随>0.25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增加,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和通气度降低.退耕后的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好.农耕地退耕对增加>0.25mm的土壤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作用;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坡地退耕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理想指标,在研究区坡地退耕种植慈竹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益.

关 键 词:退耕模式 植被恢复  团粒结构 分形维数  

分 类 号:S157.1] S71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