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MAN IMPAC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EAST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伟铭[1] 舒军武[1] 陈炜[2] 丁金龙[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3]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215005

出  处:《第四纪研究》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KZCX2-YW-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1152和40872014);德国大众汽车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78365)资助

年  份:2010

卷  号:30

期  号:2

起止页码:233-2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曾发生过大的变迁,新石器时代文化伴随着全新世气候最暖期的到来,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由此向前推衍,奠定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通过研究本区与农作物相关的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和代表性表土花粉,揭示出部分用于指示人类活动的综合指标、不同植被带表土花粉的组合特征和用于半定量界定不同植被类型的E/D比值区间。研究区自然区域全新世孢粉反映当时植被3个主要发展阶段,即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0~9500cal.aB.P.)、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500~3900cal.aB.P.)和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3900cal.aB.P.以来),其中8000~3900cal.a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3900cal.aB.P.以来人类活动明显增强。人类活动区绰墩遗址孢粉植物群,反映新石器各主要文化期都以亚热带含针叶植物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地带性植被,遗址周围一般都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分布;人类对植被的干预只是在后期才开始明显增强。区内人类文化几经兴衰,主要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平面升降和植被变化等。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加重,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

关 键 词:植被变化 人类活动指标  人地系统的演化  全新世 长江三角洲地区  

分 类 号:P343.5] P534.632[地球物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