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a reclaimed land area of Taihu Lak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南京210037 [2]苏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站,江苏苏州215128 [3]吴江市农林局,江苏吴江215200
基 金:国家林业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200804006和200704005/w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0313)
年 份:2010
卷 号:29
期 号:4
起止页码:741-74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S、CSCD、CSCD2011_2012、GEO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围湖造田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林地,其0~10、10~20、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为573.38±18.28、335.52±53.35、109.33±4.86mg.kg-1,为香樟林对应土层的2.07、2.02、1.39倍,水杉林对应土层的2.26、2.79、2.01倍,毛竹林对应土层的1.89、2.10、1.21倍,说明农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农田与林地相比无显著差异。围湖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1.22%~3.03%、10.56%~30.64%)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3.43%~17.28%)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对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关 键 词:围湖造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碳 颗粒有机碳
分 类 号:S15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