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上海市卢湾区东南医院,上海200023 [2]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3]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年 份:2010
卷 号:16
期 号:2
起止页码:151-15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CSCD、CSCD_E2011_2012、JST、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本文目的是再次讨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骨密度DXA检测为金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患者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或减少30%以上。这个标准的T值是根据年轻白人妇女计算的,但是对于不同地区是不能固守这一标准的。有研究调查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32.3%(2.0SD)和14.9%(2.5SD),2种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若以2.5SD为标准很可能造成漏诊。该研究者还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老年远高于年轻人。而WHO采用的是白人年轻女性的数据库,它是否适用就更值得推敲。另有研究者以骨密度低于-2.0SD标准,推算杭州市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29.5%。认为以-2.0SD为标准可以相对早期发现骨质疏松。还有研究对于高原的藏族人群进行检测,也得出同样结论。有研究者推算我国各个DXA仪器之间的换算公式,发现上述换算公式基本上与日本推出的相同,但是与美国推出的换算公式有差异。这都证明WHO骨密度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黄种人是有疑问的。国内有研究者以BMD<-2.0SD为诊断标准,结合以骨代谢生化指标,认为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还有研究者对目前国内使用骨密度检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0岁骨量丢失率有18%左右,70岁阶段达到22%左右。这个患病百分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世界上基本通用的换算方法,1.0SD约等于10%~12%的骨量丢失百分率,因此建议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率达到25%或2.0SD,实际诊断年龄在70岁以上。如果采用2.5SD,中国人患病诊断时间会推迟到70岁以后,尤其是男性要推迟到90岁以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关键是正确合理的诊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诊断标准。1994年以前全世界都执行WHO198
关 键 词:骨质疏松症 诊断年龄 金标准 骨密度检测 骨代谢生化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 流行病学调查 骨量丢失率
分 类 号:R681] R587.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