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红壤丘陵区典型植被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Study on Root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黄林[1] 周立江[2] 王峰[1,2] 黄茹[1] 田锋[1,3] 齐代华[1] 唐元会[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2]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 [3]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工程系,四川都江堰611830

出  处:《水土保持学报》

基  金:国家林业局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试点项目(04908)

年  份:2009

卷  号:23

期  号:6

起止页码:134-13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B、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标准地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平面扫描,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六种典型植被群落的根系特征、生物量、固碳量及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1)根系特征值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表层根系分布密集,特征值较大,马尾松低效林根系分布稀疏,特征值最小;(2)不同植被群落,0-4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在58.89%~84.88%,0-20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在35.89%~48.67%;(3)该区乔木混交林的根系生物量大于纯林和火烧迹地,植被群落的灌草覆盖度是影响根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根系净生产力最大,为6.74t/(hm2.a),马尾松低效林最小,为1.28t/(hm2.a);(4)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60.66t/hm2和9086.32t/hm2,马尾松低效林最小,分别为15.97t/hm2和1683.75t/hm2,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植被群落 根系生物量 根系固碳量  土壤碳储量

分 类 号:S718.5[林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