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kaluga (Huso dauricus) and their reciprocal hybrid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胡佳[1,2] 汪登强[2] 危起伟[1,2,3] 沈丽[2]

机构地区:[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

出  处:《中国水产科学》

基  金:科技部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2004DIB3J099);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12-03)

年  份:2010

卷  号:17

期  号:1

起止页码:21-3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关 键 词: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分 类 号:S91[水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