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 EI收录)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殷鸿福[1] 张克信[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  处:《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基  金:地质矿产部"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

年  份:1998

卷  号:23

期  号:5

起止页码:437-4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1996、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PROQUE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已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中—晚二叠世闭合,在其南侧形成早—中三叠世的前陆堆积.印支期它属于特提斯北支.三叠系可分成3种类型.燕山期的陆内挤压东强西弱,使东部微板块消减最多而抬升最高,向西依次递减.中央造山带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而是非威尔逊旋回.非威尔逊旋回在3个方面与威尔逊旋回不同,即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文中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地史上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中具有普遍性.

关 键 词:中央造山带 演化史 非威尔逊旋回  造山带

分 类 号:P54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