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藏西部与班公湖特提斯洋盆俯冲相关的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igneous rocks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Tethys oceanic plate along the Bangong Lake arc zone,the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曲晓明[1] 王瑞江[1] 辛洪波[1] 赵元艺[1] 樊兴涛[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出  处:《地球化学》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1A05);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专项(1212010818097)

年  份:2009

卷  号:38

期  号:6

起止页码:523-53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S、CSCD、CSCD2011_2012、JST、RCCSE、RSC、ZGKJHX、核心刊

摘  要: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班公湖缝合带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区内缝合带至少包含日土和狮泉河-改则两条蛇绿岩带。在两条蛇绿岩带北侧发现各有两期岛弧型岩浆岩发育,且形成时间严格对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班公湖缝合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共同特征是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K和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Ba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总是相对亏损,这些特征说明班公湖地区存在两条俯冲带。从演化序列看,俯冲初期岩石属中钾钙碱性系列,之后岛弧岩浆作用向高钾钙碱性系列演变。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洋壳俯冲从辉长岩墙开始,时代为(165.5±1.9)Ma(MSWD=1.16),在159Ma时岛弧岩浆作用规模增大,形成小型的花岗岩基;南面的狮泉河-改则俯冲带一开始俯冲((166.4±2.0)Ma,MSWD=3.0)就有较大规模的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之后岩浆作用减弱,到159.4Ma时只有一些小体积的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侵入。根据岛弧岩浆作用规模,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的俯冲一开始是以狮泉河俯冲带为主,之后狮泉河俯冲带的俯冲作用逐渐减弱,到晚侏罗世初(159Ma)北面的日土俯冲带成为洋壳俯冲的主体。鉴于两条岛弧火成岩带在空间配置上都位于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的蛇绿岩带北侧,地球化学上显示陆缘弧特征,因此,认为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应该是在中侏罗世晚期(约166Ma)沿日土和狮泉河两条俯冲带同时向北俯冲,构造属性上可能不是一个统一的大洋,而是包含了多个局限性洋盆。

关 键 词:岛弧型岩浆岩  锆石U—Pb  LA-ICPMS年龄  班公湖缝合带  青藏高原  

分 类 号:P595] P597[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