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四君子汤对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Effect of Sijunzi Decoction on the Intestinal Flora Disturbance in Two Rat Models of Pi-deficiency Syndrom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卓[1] 彭颖[1] 李晓波[1]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40

出  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No.90209059;No.90409018)

年  份:2009

卷  号:29

期  号:9

起止页码:825-82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AB、CAS、CSCD、CSCD2011_2012、IC、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番泻叶模型组和大黄模型组。收集造模前(健康)、造模后(脾虚)和治疗后的粪便样品,提取样品的肠道菌群总DNA并进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得到反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ERIC-PCR指纹图谱。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多样性指数,H′)分析样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特征,Sorenson配对相似性系数(Cs)比较两个样品ERIC-PCR图谱间的相似性,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两组造模前后肠道菌群明显改变,治疗后恢复到造模前水平。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各阶段粪便样品的肠道菌群H′番泻叶组分别为:2.20±0.12、2.00±0.10、2.27±0.10,大黄组分别为:2.09±0.02、1.88±0.10、1.9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累积曲线分析表明,番泻叶组和大黄组<60%的Cs值造模前分别为0和19%,造模后为75%和52%,治疗后为4%和24%。结论两种脾虚型大鼠肠道菌群H′均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后H′均显著性增加(P<0.05),ERIC-PCR指纹图谱可作为脾虚证肠道菌群评价的分子指标。

关 键 词:脾虚证 肠道菌群 四君子汤

分 类 号:R285.5[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