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 EI收录)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urface Dust and Rainfall-Runoff Syste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常静[1,2] 刘敏[1] 李先华[2] 林啸[1] 王丽丽[1] 高磊[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遥感与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72

出  处:《环境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6)

年  份:2009

卷  号:30

期  号:8

起止页码:2241-224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EMBASE、IC、JST、PROQUE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定点采集地表灰尘、径流悬浮物、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探讨重金属在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重金属浓度高于上海土壤背景值,其中Zn、Pb、Cd和Cu高出5-7倍,Cr和Ni高出2倍,径流非点源污染Pb、Cr和Ni贡献较大,Cd、Cu和Zn污染程度较轻.多介质赋存形态研究表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依次为Zn〉Ni〉Cd〉Cu〉Pb〉Cr.其中Cr、Zn和Cu在4种介质中分别以残渣态、碳酸盐态和有机态为主;Ni地表灰尘以残渣态为主,其它3种介质以碳酸盐态为主;Cd地表灰尘以有机态为主,径流悬浮物以非稳定形态为主;Pb在迁移过程中主导形态由铁锰结合态变为有机态.非稳定形态(F1+F2)在径流悬浮物组分中占有最高比例,6种重金属迁移比率平均值为1.74,说明从地表灰尘到径流颗粒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明显升高,径流水体毒性和潜在生态效应值得关注;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残渣态含量较高,成为重金属在城市地表环境迁移的蓄积库.

关 键 词:重金属 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  多介质环境 生物有效性

分 类 号:X50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