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4]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5]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9CB825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872054);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11803;1212010811033);河南省地质矿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6417);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资助
年 份:2009
卷 号:39
期 号:7
起止页码:949-97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08、CSCD、CSCD2011_2012、JST、PA、ZGKJHX、核心刊
摘 要:对北秦岭2个最大的S,I型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漂池S型花岗岩锆石SIMS年龄为(495±6)Ma,εNd(t)=-8.2~-8.8,锆石εHf(t)=-6~-39.灰池子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421±27)和(434±7)Ma,εNd(t)=-0.9~0.9,锆石εHf(t)=-11~8.4.结合收集的28个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将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5~470Ma)主要发育于北秦岭东段,具有I型弧岩浆的特点,伴生有漂池等S型花岗岩.它们与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关系密切,揭示了完整的陆缘俯冲造山作用.第二阶段(450~422Ma)广布全区,以灰池子岩体为代表的I型花岗岩为主,解释为有地幔物质混入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过程及略后的抬升环境;第三阶段(415~400Ma)仅发育于北秦岭中段,以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带的时空演变揭示,秦岭古生代俯冲碰状造山作用具有长期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俯冲首先从北秦岭东段开始起动,早于祁连-柴达木北缘、大别山北麓,说明中国中央造山系古生代俯冲增生直到碰撞具有多块体、不等时的拼合特点.
关 键 词:锆石年代学 花岗岩 Nd,Hf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分 类 号:P588.121] P597.3[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