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张家界大鲵人工放流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Effectiveness of releasing artificially-br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 into the wild in Zhangjiajie,Huna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罗庆华[1] 刘英[2] 张立云[2]

机构地区:[1]吉首大学大鲵研究所,湖南张家界427000 [2]张家界市畜牧水产局,湖南张家界427000

出  处:《生物多样性》

基  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06sk3055;06JT1046);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6C648)

年  份:2009

卷  号:17

期  号:3

起止页码:310-3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1_2012、DOAJ、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杀等,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我国II类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索大鲵人工放流的有效方法,实现野生大鲵资源增殖,作者对2002-2008年间在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与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放流点的隐蔽物、水质及饵料生物等生境特点的分析,探讨影响放流成败的因素。该保护区内共在9处大鲵原栖息地进行了11次人工放流活动,共放流各种规格大鲵995尾,其中4次成功。成功放流的大鲵为1-4.5kg的性成熟个体,雌雄比在1:1和1:1.5之间,成功放流点均有良好的后期管理措施,如建立保护站,补充饵料等。虽然所选择的多数放流点生境基本能满足大鲵生长和繁殖的要求,但由于受水质、饵料或安全某一因素的制约,野生大鲵资源增殖效果不明显,导致放流失败。因此我们认为依据野生大鲵繁殖的生境特征标准,科学选择放流地点,选择性成熟的大鲵在春季放流,并进行完善的后期跟踪保护,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ANDRIAS DAVIDIANUS 人工放流 资源增殖 野生种群 生境  

分 类 号:S966.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