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软岩遇水软化的耗散结构形成机制  ( EI收录)  

Forming Mechanism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in the Softening Process of Saturated Soft Rock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朱凤贤[1] 周翠英[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工学院岩土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出  处:《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基  金: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No.2007AA11Z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59809008;4067219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No.2006055806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s.013188;06104932)

年  份:2009

卷  号:34

期  号:3

起止页码:525-53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8、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收录号:20092412122500)、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PROQUE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针对华南"红层"软岩遇水软化的复杂系统演化问题,从其软化过程中是否形成耗散结构的思路出发,研究了软岩系统非线性软化特征.结果表明:软岩与水相互作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内部非线性作用下逐渐演化至非平衡状态,其软化过程中可以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分析了软岩软化过程中耗散结构的形成机制:软岩软化的过程经历了近平衡态、远离平衡自组织态与远离平衡临界态3个阶段,并最终通过非平衡相变形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耗散结构.最后基于软岩软化过程中结构分维值演化规律,初步建立了软岩耗散结构形成的分岔演化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软岩饱水软化试验的临界分岔现象分析中.分析表明软岩耗散结构是在系统经历多次倍周期分岔,通过不断地从稳定到失稳再到稳定的过程后形成的.其中3个月与6个月这两个时间点具有显著的临界特征,这是深入研究软岩软化耗散动力学过程的切入点.

关 键 词:软岩 软化  耗散结构  非平衡相变 临界分岔  机制  

分 类 号:P64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